无情的灾难和有温度的新闻:利奇马台风的媒体记录丨特别策划
本文共3539字14图
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今年8月,台风“利奇马”登陆我国境内并一路北上,造成严重的灾情。新闻报道如何在灾害中选取合适的报道角度,起到传递信息的功能尤为重要。那么,对于“利奇马”,相关的新闻报道又有哪些特点呢?为此,RUC新闻坊梳理相关主流媒体与部分自媒体的报道,并就其报道特点进行了整理。
01
台风“利奇马”运行时间轴
8月4日
下午,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于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8月9日
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与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8月10日
凌晨1时45分前后,台风“利奇马”中心于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并向北偏西移动,强度为超强台风级。
凌晨3时左右,台风“利奇马”强度降为强台风级。
凌晨5时左右,台风“利奇马”减弱为台风级,中心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境内,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中午12时前后,台风“利奇马”降至强热带风暴级。
20时左右,台风“利奇马”由强热带风暴级降为热带风暴级。
22时左右,“利奇马”离开浙江省,进入江苏省。
8月11日
中午12时,台风“利奇马”入海,离开江苏陆域。
晚上20时50分前后,台风“利奇马”在青岛市黄岛区沿海登陆。
8月12日
下午13时,台风“利奇马”中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北部近海海面,外围最大风力有9级。
8月13日
上午8时,“利奇马”中心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西北部近海。强度降为热带低压,并将逐渐向北偏东方向移动,移动速度逐渐加快,向辽宁南部沿海靠近。
14时25分,“利奇马”风力进一步减弱,中央气象台停止对其编号。
注:以上信息与图表来自中央气象台与“看台风”台风实施路径图发布
02
“利奇马“台风报道呈现的特点
本词频图通过“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以“台风利奇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热度排名前200的文章标题进行词频分析,制作出如上词云图。词语大小和颜色深浅与出现频率有关。字体越大,颜色越深表明词语出现频率越高。
01
主流媒体
报道形式多样
在此次“利奇马”台风的报道中,新锐大众移动端采取了H5、信息图等新形式报道“利奇马“台风。例如,《啥是“利奇马”?关于台风你需要知道的冷知识》这篇报道,采用了信息图的形式,使用了大量卡通元素;内容方面,先由台风命名的话题引入,再过渡到对台风知识的科普,整体风格轻松有趣。
浙江新闻移动端大量使用了影像报道。其中,《台风过后航拍临海古城》这篇报道较为典型。该报道通过使用航拍技术,主要以短视频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台风过后的临海古城,直观而震撼。除此之外,浙江新闻还尝试了直播、vlog等形式报道台风。
(图为《台风过后航拍临海古城》)
除了影像报道,也有媒体使用了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的方式对读者进行台风知识科普。新华社在8月9日发布的一则题为《台风“利奇马”来袭,我们应该这样做!》的文章,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台风是什么、台风的命名方法、预警信号、危害、台风来袭时如何避险等科学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另外,新华社8月12日发布的文章《扎堆儿出现!台风最爱在哪登陆?》,也采用可视化方式向读者展示了70年来台风最爱登陆的省份和县市排名,并介绍了台风“偏爱”这些地区的原因,内容生动详实,满足了此时读者对台风知识的需求。
(图片来源:新华社《扎堆儿出现!台风最爱在哪登陆?》)
除了实时资讯、科普知识之外,对灾区现场的深度和细节刻画也是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通过一个又一个细微且真实的案例,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台风给普通人(受灾群众)带来的影响。北青深一度于8月13日发布深度报道《超级台风、山体滑坡、堰塞湖决堤:三重灾害叠加下的山早村》,对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山早村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其中穿插数位村民在洪水来袭时的遭遇以及救援情况,细节丰富、内容生动。关于受灾现场的报道和刻画能够使读者近距离“接触”灾区,产生共鸣。
内容以实况报道为主 各有侧重
主流媒体对此次“利奇马”台风进行了全程、全时的报道,报道内容包括了台风、灾情、救援、灾后重建的最新状况,以及台风知识普及、防台防汛、交通出行服务等信息。浙江新闻、中国天气网还提供了台风实时路径查询服务。
尽管主流媒体对“利奇马”台风的报道都以台风、灾情、救援、灾后重建的最新情况为主,但还是各有侧重。例如,中国天气网侧重台风的活动情况,报道多以气象图进行呈现;澎湃新闻则更多地报道了台风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抗灾救灾情况。
记者在现场
一线记者在此次台风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灾地区的详细情况、最新动态、影像图片需要记者的实地探访,同时记者在现场的亲历感、与受众的互动也拉近了受众与报道的距离。
在此次报道中,一线记者不仅是报道的实施者,也是报道的对象,成为了一大新闻点,被称为“追风的人”。例如,浙江新闻发布的短视频《超强台风肆虐浙江 浙报记者追风前行》。此前,“上海气象主播被台风吹得脸变形”、新京报的“台风专用记者”都登上微博热搜,引起广泛传播与热议。
而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在超强台风面前,没什么值得让记者拿身体、拿命去换的新闻。并且,让记者登上热搜,使得人们的关注点聚焦于记者,而不是台风本身,对灾害报道的价值更加有待商榷。因此,这也启示着在新闻行业中,对记者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仍然不可或缺。
02
自媒体
自媒体在关注此次“利奇马”台风时,结合自身特点,角度更加独特,风格更加多样。
8月9日至13日,以科技内容定位的自媒体果壳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4篇有关台风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台风相关的冷知识、如何应对台风和台风登陆预警。其中,《台风天好烦!我们为什么不人工控制台风呢?》一文视角独特,分享了“武力征服”、“往台风眼里扔原子弹”、“卷云计划”等大胆新奇的想法,并提出了“如何去更有效地利用台风的风雨资源”的思考。
另一科普类自媒体混子曰的《一分钟搞懂台风》以漫画的形式介绍了台风的形成过程,使用拟人化的语言,诙谐幽默,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纪实类自媒体显微镜Insight在12日至13日两天间发布了3篇关于“利奇马”台风的文章,分别报道了“台风天承包外滩的重量级记者”、“靠游泳逃生的浙江临海女孩”和“台风中的寿光菜农”。显微镜的报道不同于对台风灾害的宏观报道,而是聚焦于个体,关注亲历台风的不同群体、个人,对此进行了深入地采访和报道,从微观切入,反映台风造成的影响,体现出人文关怀。
03
结语
除此之外,你对灾害报道有哪些认识?此次“利奇马”台风期间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新闻报道?欢迎在留言处交流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或下方链接,还可以看到RUC新闻坊先前推出的相关文章《灾害来袭,记者如何科学地冲在第一线,避免传播假新闻?|技术贴》哦。
信息来源与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台风快讯
2. “看台风”台风实施路径发布
3. 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
4. 大众网《啥是“利奇马”?关于台风你需要知道的冷知识》
5. 浙江新闻《台风过后航拍临海古城》
6. 新华社《台风“利奇马”来袭,我们应该这样做!》
7. 新华社《扎堆儿出现!台风最爱在哪登陆?》
8. 北青深一度《超级台风、山体滑坡、堰塞湖决堤:三重灾害叠加下的山早村》
9.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我不会为台风网红记者鼓掌,掌声很残忍》
10. 果壳《台风天好烦!我们为什么不人工控制台风呢?》
11. 混子曰《一分钟搞懂台风》
12. 显微镜Insight《台风中的寿光菜农:去年被淹的大棚今年又塌了》、《城里城外全被淹 浙江临海女孩靠游泳逃生》、《台风天承包外滩的重量级记者:对于走红,我一脸懵》
本期编辑:雷悦雯、解子钰、刘佳宁、马懿欣、杨凯文
往期回顾
灾害来袭,记者如何科学地冲在第一线,避免传播假新闻?|技术贴
炎炎夏日,这些海外数据新闻让你直观感受全球气候变暖 | 案例
特别策划
技术前沿
报道规范
趣闻杂谈
数据新闻习作